美聯儲貨幣政策立場仍是相機而動,并非“鴿聲嘹亮”
時間:2019-04-24 10:11
鑒于美國總統近期對美聯儲的“口誅筆伐”,媒體以及眾多股票投資者傾向于認為,美聯儲停止加息并在3月的FOMC上一如市場事前預期那樣停止縮表,主要是受到了各種壓力,其中包括來自政治方面赤裸裸的威脅,但更主要的是對于去年秋季以來資本市場對所謂“量的緊縮(QT)”政策產生了激烈的“情緒反饋”所致。這種顯而易見的客觀感受并沒有遭到太多的質疑,畢竟所有的事情看上去是那么順理成章。去年加息停止后,股市迅速反彈,提前終止縮表不久,美股迎來了新一輪的業績發布期,盡管景氣后退的預期日漸濃郁,但美國股市看上去依然強勢。
與此同時,貨幣市場和固定收益市場的投資者們似乎對鮑威爾的美聯儲觀察得更為細致,這個律師“管理下”的美聯儲和過去近30年來的其“前任們”似乎有很大的區別。不僅是因為所處的經濟金融環境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鮑威爾根本不信任過去的一些金科玉律的客觀性,他甚至反復強調某些重要的經濟指標在現實中根本無法確認,因此貨幣政策無法依托此類存在于推測中的數據。實際上,鮑威爾上臺后一直和資本市場的主流派處于同床異夢的狀態,大家還是像過去那樣來判斷聯儲的每一個用詞的真意。
事實上最近的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在操作上越來越技術性,一般人很難理解其中的復雜關系和架構。一般而言,公眾和媒體對貨幣政策的理解往往僅在于利率水平的高低,而無關高低的衡量標準,更何況近年來美聯儲由于大規模資產購入計劃(即所謂的量化寬松)導致的非傳統性操作更為繁復。很多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都無法及時和全面地了解這種結構性變化帶來的影響。
至少從鮑威爾在1月份記者會見時的談話、FOMC的會議紀要,以及最近以來聯儲人士在各種場合的演講來看,美聯儲提前停止縮表計劃的直接原因和大眾所知的各種解釋基本是南轅北轍,實際上鮑威爾的美聯儲做出此等決定和資本市場對QT的擔憂毫無關系,鮑威爾一如既往地用他自己的判斷標準在對美國貨幣政策做出解釋。
實際上,此次提前停止縮表更多的是反映美國貨幣政策框架的結構性變化引起的技術性調整。由于流動新覆蓋比率(LCR)等金融行政上的要求,客觀上銀行存在著較為強烈的流動性需求,如果繼續縮表計劃,存在著短期利率波動加劇的風險,因此美聯儲只能將某些流動性指標維持在比雷曼危機前高得多的水平。某種意義上說,由于伯南克當年的勇(沖)氣(動),美聯儲在應付金融危機以及后來景氣衰退時采用的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導致了現在的政策基礎發生了重大的結構變化。
另外,他國中央銀行、清算機構以及美元現金需求的增大,甚至包括美國財部存款的增多,在結果上導致美聯儲的負債增加,這些是美聯儲難以短期主動控制的變量,只能被動做出反應。諸如此類的新情況下,美聯儲的負債規模已經恒常性的遠遠超過金融危機前水平,因此現階段的所謂“貨幣政策正?;?rdquo;和這些年來大家想象的重回2008年前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要維持如此巨大的負債規模,對應的資產端如果用從前的標準來看必然的成為一個巨無霸。因此從美聯儲角度而言,停止縮表自身正是這種客觀要求下的正常舉動。因此,無論說是政治壓力還是美聯儲借題發揮,雖然在結果上看似順理成章,但內在的邏輯完全毫無干系。
實際上所謂的政治壓力,就目前而言也僅限于特朗普本人,美國參眾兩院的政客在這件事上對美聯儲實際上是認可的,畢竟美國國會可能是金融危機以來最強大的量化寬松反對團體。個別重要的國會要員毫不掩飾對QE的厭惡,直接督促鮑威爾盡早解消因量化寬松政策而產生的超額準備金,而無論是參議院還是眾議院,這些要職都由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把控。
因此,要正確理解目前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立場的話,那么可以說基本上是中性的。所謂美聯儲“鴿聲嘹亮”這樣的說法,在股票市場的某個時間段作為相對指標來解釋的話,不能說錯,但是的確和聯儲的真意相去甚遠。去年以來,鮑威爾多次謙虛地表示,聯儲理解今后經濟數據對于決策者而言多半會更加艱難,因此會根據數據的變化靈活調整政策,翻譯成這些年中國內地常用的官方語言實際上就是相機而動。
最近,關于美國經濟見頂衰退的預期越來越多,對美聯儲下一步政策方向的預期卻分化得越發明顯。目前關于美聯儲年內降息的預期大約接近50%,但是不同市場參與者的理解卻截然相反,有人解釋為“僅不足50%”,也有解釋說是“已接近50%”,即典型的“半瓶水的狀態”。但正如鮑威爾說的那樣,FOMC與會者預期的中間值并非FOMC的共識,也不意味著那將是聯儲今后明確的政策計劃。就鮑威爾自身而言,已經花了大半年去耐心地誘導市場習慣自己的美聯儲,但市場似乎沒有意識到。一旦美國股市再次發生深一點的回調,雙方的分歧可能才會正式被大眾理解。(轉自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