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 “保險+期貨”為農業穩定供給探索新路徑
時間:2021-09-02 17:01
9月1日,2021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在線上如期舉行。在當日下午召開的“期貨服務鄉村振興論壇”上,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保險+期貨”已經成為期貨市場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
他表示,金融服務“三農”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的市場化機制,通過有效發揮資本市場的基本功能,將資源配置到農村市場,用市場的力量將農村市場資源稟賦轉化為生產要素,通過政策手段努力引導發達地區的資金、人才、技術流向農村市場,提升農村市場的“造血”能力,不斷培育和發展產業,推進鄉村振興。
馬文勝認為,中國期貨市場已經編制了一張較完善的農產品風險管理網。目前,已上市20多個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覆蓋了糧、棉、油、糖、禽蛋、生豬等,初步形成糧食、油脂油料、生鮮類、紡織加工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風險管理品種網絡。他說:“良好的市場流動性,可以有效化解來自農產品市場的價格風險?,F在,國內相關行業都在積極使用期貨價格指導生產經營活動。白糖、棉花、豆油、豆粕、棕櫚油、玉米等品種期貨現貨價格擬合度高,已成為國內相關產業的定價基準和談判參考,起到了促進資源配置的作用。”
據馬文勝分析,大部分農村地區經濟不發達,收入低,積累少,資本形成的路徑不通暢,經濟發展不高效。資本市場通過發揮金融資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以產業幫扶為重點,以“保險+期貨”專業幫扶為抓手,通過保障價格和收入,促進土地加速流轉和規?;N植,規?;N植又有利于引入大型糧食貿易或加工企業開展訂單農業,促進產業端的企業與種植戶密切合作,穩定糧食供需關系。與此同時,因為風險可控,可借助險資或銀行開展保單質押等融資支農業務。由此實現產融結合,保障貧困地區實現高質量脫貧目標,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經過幾年的‘保險+期貨’模式結合精準扶貧的探索實踐發現,保險模式不僅是利用期貨市場的專業優勢為農業和貧困地區精準‘造血’,助力實現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的長期可持續管理,推動貧困地區產業升級,又可使中國農業的風險管理和精準脫貧實現增‘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期貨專業培訓和指導,改變了參保方原有的思維定式,注入了金融思想的‘活水’,提升了他們的金融知識和風險管理的意識與理念。”馬文勝表示,“保險+期貨”模式為中國農民的收入保障和農業的穩定供給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馬文勝提出五個方面的發展建議:一是大力推動農產品場內期貨、期權市場的建設。加強期貨場內市場的建設,堅持農產品品種及工具發展戰略;不斷擴大農產品市場流動性和持倉規模;根據農產品現貨集采方式的轉變,及時推動品種合約規則的創新,符合農產品現貨產業鏈的需求;鼓勵期貨服務“三農”,創新模式的探索推廣;通過農產品特定品種國際化的機制,推動部分農產品中國價格的國際影響力。二是加強農產品場外市場的建設,構建多層次市場服務體系。通過倉單交易、基差交易、互換、場外期權登記與清算,構建服務“三農”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平臺。三是發揮期貨經營機構作用,提升服務“三農”效果。期貨經營機構在服務“三農”時,應著重以幫助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及鄉村人才振興為方向;期貨經營機構應利用綜合衍生品業務服務優勢,構建服務“三農”的新商業模式;期貨經營機構大力與各類金融機構合作,探索服務“三農”、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舉措。四是加強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期貨市場能力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加強培訓,加快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通過多元信息方式,培育農業農村專業人才培育力度;推動試點有效成功的服務“三農”模式,在全國推廣。五是推動期貨服務鄉村振興的配套政策的建設力度。
(來源:期貨日報)